“在可以预见的未来,景区作为旅游活动的刚性需求和旅游经济的本底资源,迫切需要面向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。”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“2019未来景区发展论坛暨莫干山民宿研讨会”上表示,资本攻城略地、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已经过去,智慧、匠心和品质将是景区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,旅游景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与目的地生活的有机链接,白天以空间平衡时间,夜晚以时间延展空间,通过新供给与新需求的互动培育更多高黏性客户群体。
深度产业发展(广东)有限公司,总经理蒋滔炜认为: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,景区供给的类型和数量也进入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新通道。扑面而来的竞争和引流的巨大市场压力让越来越多的景区与OTA走到了一起,这些战略举措确实为景区注入了更多的市场意识和营销动能。
从总体上看,包括OTA在内的旅行商并没有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需求增长,像“一元门票”之类的大战,只是让既有需求在一定阶段向特定景区集聚,即:为旅游景区做了增量的优化,让需求沿着需求曲线移动,并没有推动整个需求曲线向上移动。
权威机构连续40个季度监测显示,空间拥堵、体验感下降、人性化服务不足、纪念品和旅游购物同质化、娱乐项目不够丰富等,都是游客对景区负面评价的关键词。这些批评反映广大游客参与感、获得感和体验感不足的同时,也寄托了国民大众对景区创新、创意和创造的期盼。
基于对大众旅游、全域旅游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时代的综合研判,戴斌认为,景区观光游览仍然是旅游市场的刚性需求,但是会进入增长平稳、需求分类与消费分层的新阶段。景区开发仍然会是投资热点,但是单体投资门槛会越来越高、更多投资主体会跨界而来,进入到增量投资带动存量优化的新周期。景区还会继续驻留在旅游经济的舞台上,但不会像过去那样自动居于舞台的中心。
蒋滔炜建议,旅游景区要敢于也要善于向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意要动能。文化可以丰富旅游景区内涵,也可以延展旅游景区的边界。文化创意一旦与旅游供给发生融合,就会发生质的化学反应。有了文化,旅游景区才不再只是美丽的自然空间,而是具有高贵灵魂和价值取向的人文场所。在文化和旅游真融合、深融合和有效融合的过程中,需要市场主体积极担当和主动作为,更需要科学技术的催化与推动。大数据成功地将文化需求转换为旅游供给,人工智能给游客带来了便捷的服务和全新体验,5G时代的万物互联开始重构旅游景区的生态系统,一个旅游景区自我赋能、自我进化的时代正在到来。
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旅游吸引物和资源普查的基础上,尽快出台旅游景区分类标准,提出以生产安全、意识形态底线和游客权益保障的准入要求。”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表示。